心意識

百法明門

論曰:「一切法無我,何等一切法?云何為無我? 一切法者,略有五種: 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為法。」 心法: 8 種 心所有法: 51 種 色法: 11 種 心不相應行法: 24 種 無為法: 6 種 心法 心法有八種: 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末那識 阿賴耶識 心法者總共有六種涵義: 集起名心,唯屬第八,集諸種子起現行故。 積集名心,屬前七,轉識能熏,積集諸法種故。或集起屬前七,轉現行共集熏起種故。或積集名心,屬於第八含藏,積集諸法種故。 緣慮名心,俱能緣慮自分境故。 或名為識,了別義故。 或名為意,等無間故。 或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識,斯皆心分也。 心所有法 心所有法者。具三義故。 恆依心起 與心相應 繫屬於心具 此三義名為心所故。 心所有法共有 51 種,分為 6 位: 遍行: 5 作意、觸、受、想、思。 別境:

《雜阿含經》第287經:齊識而還

《雜阿含經》第287經 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 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 「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①,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 ① 齊識而還:追查生命的緣起,到「識」的界限而返回;從「名色」追查到「識」後就折返回「名色」;只是「老死」到「識」的範圍。 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這識轉回,往前不超越名色,就這個範圍而生、老、衰、死、再生」。 這是因為「識」和「名色」輾轉相依,成為一個迴圈,可參考本卷第 288 經所解釋的「識緣名色[……]展轉相依,而得生長」,以及卷二第 39 經所說的「四識住」。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認識心中的小猴子

《雜阿含經》記載,佛陀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說法,曾形容心、意、識的須臾轉變, 「猶如獼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 「沒有開悟的人,有二十種身見,如同一棵『無明』大樹上的二十根枝芽,」 法鼓文理學院教師楊郁文解釋: 「佛陀比喻凡夫的心,猶如猴子一般,抓了一根樹枝,怕掉下去而不敢放手,接著看到前面還有一根樹枝,就改抓前面那根,放掉後面那根。如此放一取一,於是在二十種身見中輪迴流轉。」 文:林何臻 摘自 人生 390 期:看住心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