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

認識心中的小猴子

《雜阿含經》記載,佛陀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說法,曾形容心、意、識的須臾轉變, 「猶如獼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 「沒有開悟的人,有二十種身見,如同一棵『無明』大樹上的二十根枝芽,」 法鼓文理學院教師楊郁文解釋: 「佛陀比喻凡夫的心,猶如猴子一般,抓了一根樹枝,怕掉下去而不敢放手,接著看到前面還有一根樹枝,就改抓前面那根,放掉後面那根。如此放一取一,於是在二十種身見中輪迴流轉。」 文:林何臻 摘自 人生 390 期:看住心猴

理解空、有是打开大乘佛学的金钥匙

生活中的实有和假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提到很多的“有”,比如这里有个苹果,你拿去吃吧,这个电影里面有个怪物但很可爱呢。这样的“有”,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它,同时我们也知道这里的“有”是不一样的,可以区分为:实有和假有。例如桌子上的苹果是“实有”的,所以可以拿去吃,但是照片、视频、电影里面的美食却是假的,是“假有”,因为我们不能直接拿出来吃。虽然我们平常都没有去做这样的区分,但对这样的“实有”和“假有”非常清楚,不会混淆,不会有人真的画饼充饥。 佛学上的实有和假有 同样地,佛学上的“有”也是区分的,而且因为这是哲学上非常重要的课题,所以佛学对此也额外地重视,甚至很多的般若系的经典都是在谈论这些,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把它们搞清楚。佛学上的“有”,也可以区分为:“实有”和“假有”,并且有严格的学术定义。 实有的定义是:常、一[注1]。“常”是指一切时间(即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地方(三界九地),一切条件(冷、热等)下始终不发生变化,不被改变。“一”是指,整体单一,不能被分解,分割,分开。且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这个定义是非常苛刻的,根据这个定义来观察和分析世间的万事万物,不难得出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即世间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实有”的。根据该结论还可以否定掉很多有神论、灵魂说等,限于篇幅,暂不展开了。

台大佛學研究中心 獅子吼讀經班的討論園地 管理規則

本社團是獅子吼讀經班的討論園地,歡迎大家輕鬆善意的討論法義,以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本社團發展自台大佛學研究中心‧獅子吼佛學專站‧大家來讀經版。 為提供融洽的討論園地及方便管理,本社團管理規則如下: 1. 沒有不適當的問題,只有不適當的答案,歡迎提出對讀經班所讀經典法義的疑惑。 2. 回答問題的朋友請以經律為依歸,依法不依人,避免斷章取義、曲解佛法,以及攻擊別的宗派。違反者管理群有權刪除。(至於發問的人不須要依經律發問,畢竟就是不懂才問的。) 3. 遵循佛陀「依法不依人」的教導,以上所述經律,以南北傳三藏中經藏和律藏為準,不包含論。倘若各經典有衝突,基於此處為人間佛教社團、佛陀說法純一滿淨的立場,以阿含經為優先判定,配合三藏經典的交叉比對。 4. 謝絕轉貼文章到本社團,要轉貼佛教界新消息的朋友請貼到「獅子吼卍佛教新消息」社團。同時在五個以上的社團發問者,視為轉貼文章處理。 5. 謝絕無討論意義或與主題無關的灌水文章,例如感謝文、感謝圖、一句式留言或圖片等,皆將直接刪除不另行告知。 6. 若違反佛教的根本戒,例如大妄語自稱證果或聖境者、詐騙財物者,則依佛制踢出社團。 7. 由管理群刪除之文章, 得視管理群人力是否充足, 而決定是否通知原文作者.若站方人力不足或文章本身已違反社團宗旨或規章,得以不通知方式刪除. 任何私人的糾紛請私下解決。 8. 文章中有南北相輕或非依佛法討論佛法、批評佛法、或政治文者, 管理群可依管理考量隨時刪除, 以防紛諍。 9. 禁止利用本社團為特定道場、機關、團體、或特定人士進行不當的宣傳、毀謗、或募款. 除刪除其相關文章外, 將一併評估該行為對社團所造成的影響對當事人做出適切的懲處, 以維護本社團設立的立場。 10. 在本社團發表文章, 視同為授權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轉信、收錄該文、或作佛法上的用途。 歡迎根據發言主旨,選擇相關社團: * 佛法、佛學與佛教:輕鬆善意的佛法討論。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ahelp/ * 獅子吼卍大家來讀經:本社團。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adigest/ * 獅子吼卍同學會:灌水、聊天、心情分享。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atalk/ * 獅子吼卍佛教新消息:提供轉貼佳文或教界消息。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ainfo/ 精華區可見 http://buddhaspace.org/

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

惟覺法師 「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 六根不染六塵。 六根對六塵時,無住、不染著。 這個心跟蓮花一樣, 臭水也不著,香水也不著,一塵不染。 見到外面的境界, 無論是順境、逆境, 不管是美、是丑, 一個是靜境、一個是動境, 不管什麼境界,不貪、不愛,不取、不捨, 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漢來漢現,胡來胡現」, 鏡子中什麼來就現什麼,照了以後,什麼都沒有; 我們這個心不能有一點東西存在,這就是不染塵。 所謂「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戰一場」, 「繩頭」,就是念頭。 念頭跑了,就把它拉回來;昏沉了,就動一動。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假使不在這裡用一番功,生死沒有辦法了,道不能現前。 「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 我們這個世界就是「百花叢」,五光十色,什麼都有。 看到外面好的境界,不生貪愛; 看到壞的境界,不起煩惱。 這念心始終了了分明、清清楚楚,

和尚渡女過河 – 活在當下,薑是老的辣,老和尚佔了便宜還賣乖

曾經,有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兩個人雲遊四海修行。 路途中,面對一個深及腰下的河流,正要涉水而過時,看見岸邊站著一位穿著美麗衣裳的姑娘正愁無法過河。 修行人本來就是要普渡眾生的,所以老和尚二話不說,自告奮勇抱姑娘過河。

過河後,美女一再地感謝老和尚,然後就分道揚鑣。 接下來,師徒沉默地繼續行走。 他們行走過一座大山,師徒保持沈默,但小和尚心中的困惑與不滿愈來愈高,他們又行走過第二座大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