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梵語:Abhidharma Mahāvibhāṣā Śāstra),又稱《阿毘達磨發智大毘婆沙論》、《大毗婆沙論》、《鞞婆沙論》,佛教論書。佛教學者認為它約在西元150年前後,在迦濕彌羅國(現今喀什米爾)編著而成。迦濕彌羅的論師,尊奉《大毘婆沙論》,被稱為毘婆沙宗,在他們的努力下,《大毘婆沙論》成為說一切有部的最高論書。 毘婆沙(梵語:vibhāṣā),是一種佛教註釋書名稱,主要用於對阿毘達摩論書的註解。《大毘婆沙論》主要是《發智論》的註解書,故稱毘婆沙。

八曲仙人

八曲仙人(梵語:अष्टावक्रः,羅馬化:Aṣṭāvakra),印度神話中的仙人。他的雙手雙腳、兩邊膝蓋、頭胸等八個部位都扭曲變形。其父迦果羅是聖人阿盧尼的頭號弟子,並迎娶了師父的女兒蘇佳塔(Sujata)。蘇佳塔在懷孕期間仍舊跟著父親與丈夫一同聆聽吠陀經典,因此八曲在胎兒時期就通曉許多知識。長大後的八曲成為一名博學的智者,並在薩門迦河(Samanga)中洗澡而恢復了正常人的形體。 八曲仙人門下有兩位重要的弟子——祭皮衣仙人(Yajnavalkya,又稱耶若婆佉)和毘提訶國(Videha)國王遮那迦(Janaka),其中,他向遮那迦王開釋的語錄後來編譯成了著名的《八曲梵歌》(Ashtavakra Gita)。祭皮衣仙人則成為一位偉大的瑜珈聖者,編著了奧義經典《百道梵書》(Satapatha Brahmana)。 相關資料: 不二思想,是印度瑜珈派的主要思想(如八曲仙人)。 出自: 不生不滅與不生亦不滅之差異?

四聖種

㉛ 四聖種:四種能生賢聖的種子: (1)衣服喜足、 (2)飲食喜足、 (3)臥具喜足、 (4)樂斷樂修。 也就是知足於衣服、飲食、臥具,樂於斷貪修行。又譯為「四賢聖族」。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中阿含經卷第十五 即四種能生眾聖之行法。 (一)衣服喜足聖種, (二)飲食喜足聖種, (三)臥具喜足聖種, (四)樂斷樂修聖種。 謂於衣服、飲食、臥具三事隨所得而喜足,並身斷惡、樂修善。 (一)衣服,(二)飲食,(三)住處須知足而不多求,(四)以斷惡修善為樂。 [佛光阿含藏]

To Date VS To This Day

They have the same general meaning, until now, but they are used in different contexts, and they speak of two very different nows. The present time which is referred to as this day is the present era, a vague timespan which may extend for years or decades into the past and future. When we say … Read more

法相宗(又名唯識宗)

法相宗,又名唯識宗、慈恩宗、中道宗,屬於瑜伽行唯識學派,為漢傳佛教宗派之一,由玄奘三藏自印度傳入中國,傳承彌勒菩薩所創唯識無境的宗師依次為無著、世親、陳那、護法、戒賢、玄奘、窺基、慧沼、智周。 祖庭為陝西大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慈恩寺與西明寺並為唐朝時學習唯識學的重要道場。日本法相宗的大本山為興福寺和藥師寺。 古印度有破相宗與法相宗,這裡的「相」為「法相」, 法相宗屬於瑜伽行唯識學派,認為諸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主張一切現象皆是由阿賴耶識(能產生因緣果報的心識)依三自性而變化、顯現; 破相宗屬於中觀學派,傳承自龍樹、青目、清辨、智光,認為「一切法於世俗故有,勝義皆空」,主張一切現象就勝義諦而言,沒有絲毫真實存在的自性。 印度傳說佛滅後一千年中,無著菩薩由阿逾陀國講堂夜夜升兜率天,就彌勒菩薩聽受「瑜伽論」,晝日宣說《瑜伽師地論》給大眾。其後無著之弟世親,迴小向大,造唯識論,助成其義,彼土名為瑜伽宗。 法相宗以唐朝玄奘三藏為始,由其弟子窺基法師宏揚。玄奘三藏曾求經學於中印度那爛陀寺,親學於戒賢論師,返回中國以後開設譯場譯經。由於窺基法師大弘法相唯識學於慈恩寺,故此派得名慈恩宗,窺基號稱「百部論師」,作註甚多,所及亦廣,門下更出慧沼,慧沼更傳智周。自唐武宗會昌毀佛之後,此宗傳承斷絕,僅有少數僧侶研習,經典大部份也散失,相應的釋義也隔斷。

百法明門

論曰:「一切法無我,何等一切法?云何為無我? 一切法者,略有五種: 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為法。」 心法: 8 種 心所有法: 51 種 色法: 11 種 心不相應行法: 24 種 無為法: 6 種 心法 心法有八種: 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末那識 阿賴耶識 心法者總共有六種涵義: 集起名心,唯屬第八,集諸種子起現行故。 積集名心,屬前七,轉識能熏,積集諸法種故。或集起屬前七,轉現行共集熏起種故。或積集名心,屬於第八含藏,積集諸法種故。 緣慮名心,俱能緣慮自分境故。 或名為識,了別義故。 或名為意,等無間故。 或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識,斯皆心分也。 心所有法 心所有法者。具三義故。 恆依心起 與心相應 繫屬於心具 此三義名為心所故。 心所有法共有 51 種,分為 6 位: 遍行: 5 作意、觸、受、想、思。 別境: 5 欲、勝解、念、定、慧。 善有 11 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癡、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 … Read more

Five stages of grief

Kübler-Ross originally developed stages to describe the process patients with terminal illness go through as they come to terms with their own deaths; it was later applied to grieving friends and family as well, who seemed to undergo a similar process.[10] The stages, popularly known by the acronym DABDA, include:[11] Denial – The first reaction is denial. … Read more

庫伯勒-羅絲模型: 哀傷的五個階段

庫伯勒-羅絲模型(Kübler-Ross model)描述了人對待哀傷與災難過程中的5個獨立階段。絕症患者被認為會經歷這些階段。這一模型是伊莉莎白‧庫伯勒-羅絲(英語:Elisabeth Kübler-Ross)在她1969年出版的「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一書中提出的。這五個階段後來廣泛流傳,被稱作「哀傷的五個階段」(Five Stages of Grief)。 庫伯勒-羅絲模型五個階段包括: 「否認」:「不會吧,不可能啊!」「不是一直以來都好好的嗎?」 「憤怒」:「為什麼是我?這不公平!」「我能怪誰啊?」 「懇求」:「讓我活著看到我的兒子畢業就好。求你了,再給我幾年時間吧!」「如果她能醒來,我什麼都願意做。」 「沮喪」:「唉,幹嘛還要管這些事啊?反正我都要死了。」「我不想活了,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接受」:「好吧!既然我已經沒法改變這件事了,我就好好準備後事吧!」 庫伯勒-羅絲把該模型應用到所有災難性的個人損失上(工作、收入、自由),也包括家人的逝去,甚至離婚。她也提出這些階段不一定按特定順序發生,病人也不一定會經歷其中所有階段,但是她認為病人至少會經歷其中兩個階段。

被国人误解了千年的七句话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 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它说的是一个公平的道理,我们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在天地的眼中,都是平等的, 风VS潇潇 2008-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