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貼文

小東山妙心寺 第四任住持 傳道法師

妙心全球資訊網 – 小東山妙心寺沿革 – Facebook: 小東山妙心寺 第四任住持 傳道法師   傳道法師,外號心衛,俗姓朱,名清溫,臺南縣白河鎮(今臺南市白河區)木屐寮人。1941(民國30)年3月2日生,在兄弟姐妹9人(原本12人,3人夭折)中,排行第六。原本家境小康,其父善理家計,能力又強,故能身兼數職;後因積勞成疾,為了治病,不僅花光積蓄,又債臺高築,仍告不治。   家道中落的朱清溫,只得放棄保送初中的機會,輟學就工,曾先後做過農場童工與牧童。13歲,至高雄唐榮鐵工廠當學徒。雖然學業中輟,但他除了自修民俗文學,又從漢語老師學習,因而日後得以成為佛教界善用臺語弘法的頂尖者之一。   三年學徒期滿(1957年),朱清溫考入臺灣機械公司任技術員,並開始接觸佛教。1958(民國47)年,於高雄佛教堂歸依永觀法師,1963(民國52)年12月退伍,次年(1964)依止高雄宏法寺開證上人出家,隨即在師長的鼓勵下,至臺北臨濟寺戒光佛學院與中國佛教研究院就讀。1966(民國55)年,在臨濟寺受具足戒。   1970(民國59)年,研究院畢業,白天在臨濟寺的三藏佛學院擔任教師兼訓導主任,晚上則進入志仁補校繼續世學的進修。就學期間,曾多次獲選志仁補校及臺北市中等學校優良學生與模範生,並在全校孝順作文比賽中屢獲佳績。   1973(民國62)年,銜師命南下任妙心寺副住持(監院),並且進入臺南一中夜間部求學。1975(民國64)年,首開風氣之先,以一介比丘身分創辦妙心幼稚園(至2000年6月停辦)。1980(民國69)年成立「臺南佛教慈恩婦女會」(2000年更名妙心寺慈恩護法會)。1987(民國76)年,有心從事社會公益慈善的林登木、郭麒麟等人,在其建議下成立「妙心寺法雲慈善會」(1991年立案登記為臺南市法雲文教協會)。1984(民國73)年,與開證上人等籌設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編委會,並附設佛學資料中心;1988(民國77)年成立「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2(民國81)年陞座任妙心寺第四任住持。   1996(民國85)年,動土興建妙心文教大樓,1999(民國88)年9月,成立「妙心人間佛教研修院」,同年11月12日,舉行文教大樓慶成啟鑰暨妙心人間佛教研修院開學典禮。2014(民國103)年11月,宣布成立「妙心佛學研究中心」,以培植講經說法及研究佛學的人才。   傳道法師歷任中國佛教會監事,臺南縣佛教會理事長,高雄佛教堂董事長,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董事長,關懷生命協會理事長,美國妙緣內觀學苑理事長,臺南監獄及看守所榮譽教誨師,開元禪學院、寶華佛學院、福嚴佛學院、妙雲蘭若及慈明佛學研究所教師,社會大學講師,佛學社團指導老師,現代佛教學會常務理事,漚汪人薪傳文化基金會董事。   法師著有《佛法十講》(2021年新版問世)、《印順導師與人間佛教》、《學佛行儀》、《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概說》、《法句經講記》(一)~(三),另有學友、門生撰集之七秩祝壽文集《法喜與悲願》,與國史館出版之《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傳道法師訪談錄》印行。編印有《朱玖瑩書法選集》、《蘇雪林山水》畫冊,及《珍惜人間‧典藏妙心──妙心寺建寺50週年紀念特輯》。   從年少失學,至高雄當學徒、技術人員,到出家學佛,傳道法師這一路行來,可謂嘗盡人間冷暖,備極艱辛,也因此練就了刻苦耐勞、堅毅不拔的個性。   在臨濟寺求學期間,院長白聖長老當時正是中國佛教會理事長,因此上至高官顯爵,下至販夫走卒,乃至國際佛教界人士,都會至該寺參訪交流。傳道法師又被指派協助接待外賓,這不僅大大增廣了他的閱歷,也從中學習到應對進退的要領。特別是白聖長老衲子本色的身教,更對他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影響。   在臨濟寺長達十年期間,法師不僅打下深厚的國學及佛學基礎,對於世學,他也廣泛涉獵,尤其是藝術方面。他常利用課餘假日,至故宮博物院觀賞展覽,一看就是一整天,因而培養出不凡的藝術鑑賞力,這也成為他日後攝引藝文界人士的養分。   雖然一開始接受的是傳統佛教教育,但是傳道法師真正在佛法的修學上找到出路,卻是在1967(民國56)年,接觸了印順導師的著作以後。後來他又多次面謁印順導師問疑,在導師的教示下,始而走出傳統佛教談玄說妙之窠臼,跳脫寄情來世他方之迷惘;確信建設人間淨土,方為釋尊之本懷,因此力主以人間凡夫的立場,發心學菩薩修行成佛,而以「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作為行動圭臬。所以妙心寺雖屬臨濟宗大崗山法脈,法師卻能超越宗派,致力將其建設成為人間佛教的修行道場,一生為此努力不輟。   在弘法布教方面,傳道法師起步得相當早,1966(民國55)年,還在臨濟寺求學,就開始在大專院校的佛學社團授課。雖然終其一生,未講授過大部頭的經論,而以印順導師《妙雲集》、《華雨集》的講述為主要;卻能在融會貫通後,輔以生動的譬喻來發揮其微言大義──深入淺出並賦與時代意義的解說佛法,是其弘法的一貫特色。   傳道法師不但善於說法,更對弘法利生充滿熱情。他弘化的層面非常廣,有一般的通俗演講,也有學院式的專業課程;他又長期在臺南高工及大專院校佛學社團擔任指導老師,也經常受邀至各佛學冬夏令營授課。他在臺南監獄與看守所布教長達十年,也應請至公部門、各級學校、佛教團體與私人機構演講。除此,法師的弘法足跡也遠及海外,如1984~1988(民國73~77)年、2012(民國101)年至馬來西亞等地。1992(民國81)、1996~1999(民國85~88)年至美國、加拿大弘法;98、99兩年更遠赴巴西、阿根廷、巴拉圭等地。2010(民國99)年也曾至香港弘傳法音。   對於傳播媒體的運用,法師也與時俱進,1980(民國69)年起,即在建國廣播電臺布教長達十年。1996(民國85)年頃,又自製弘法錄影帶寄送全臺各地的有線電視臺播放(當時有線電視臺還是獨立的傳媒);及至佛教衛星(今佛教衛星慈悲臺)、法界衛星(今十方法界弘法衛星電視臺)陸續成立,又增闢衛星電視的弘法管道。2006(民國95)年2月~12月,法師每月一次透過skype網路視訊(遠距教學),為美國妙緣內觀學苑(MLA)學員講授「實用基礎佛法課程」(佛法十講)。2009(民國98)年12月,「傳道法師弘法影音」在youtube正式上線。   由於個性上,傳道法師具有強烈關懷本土的「南臺灣性格」,對社會脈動又有敏銳的嗅覺,這些獨特的人格特質,表現在他嚴土熟生的菩薩事業上,就使他成為一個相當「另類」的出家人;不過,即使被視為「佛教界的黑五類」,他也不以為意。   1987(民國76)年起,法師開始投入生態關懷與環境教育,可說是臺灣佛教界首位關懷環保議題的出家人,因而被稱為臺灣佛教的環保先鋒。   1988(民國77)年為慶祝佛誕,聯合妙心寺法雲慈善會、宏法寺暨妙心寺慈恩婦女會、成大環保社、臺南維鬘傳道協會等單位,在當時臺南最大的東帝士百貨中庭廣場,舉辦「我們只有一個臺灣」環保展,及數場環境教育講座。環保展現場,並且播放共同贊助人間雜誌所拍製的「淨土的吶喊──臺灣環境與環保的故事」錄影帶,引起廣大迴響。   1990(民國79)年,針對慈悲精舍引偽經,借嬰靈供養名義斂財、蠱惑人心一事,聯袂佛教界展開四波反嬰靈邪說、淨化民心遊行與座談活動。   1991(民國80)年9月,與法雲文教協會理事長郭麒麟等人,發起「淨化選風」反賄選運動。1993(民國82)年更串聯全國,同步推動「乾淨選舉救臺灣」全國連線運動,傳道法師同時擔任臺南縣、市召集人。   1992(民國81)年初,與昭慧法師聯手反挫魚、反捉春雞等不尊重生命的娛樂、陋習。同年5月,「宗教界關懷核電座談會」於嘉義崇文國小活動中心舉行,傳道法師共同草擬並發表「宗教界關懷核電四廠共同聲明」,以表達反對核四廠興建的立場。   1995(民國84)年,現代佛教學會主辦,高雄宏法寺、妙心寺與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等單位共同承辦「佛教與社會關懷──生命、生態、環境關懷」學術研討會,法師並作主題演說,這是臺灣佛教界首度以生態保育作為主題的學術盛會。   1998(民國87)年4月,與高雄市綠色協會、臺灣生態研究中心主持人陳玉峯及民眾日報主筆吳錦發等人,聯合發表「自然平權宣言」。8月參加臺灣生態研究中心主辦之環境佈道師培育營第二梯次(南臺營隊)培訓。   2003(民國92)年在關懷生命協會常務理事任內,建議對市售素料進行抽樣調查,因而在隔年(2004)揭發黑心素食內幕。   傳道法師對於知識與專業,又有著真誠的尊重,因而與臺灣學術界同道關係友好,也因此他能拋開「白衣上座,比丘下聞」的不平衡心態。只要有德有學,不論出家或在家,不論上座或後學,他都能給予「法上平等」一體的尊重;而對於能輔助教化的在家居士,他更是不遺餘力的提攜。   在文化方面,傳道法師除了在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執行秘書與董事長任內,大力推動佛教專書的編纂(《中華佛教百科全書》、《重編一切經音義》、《印順‧呂澂佛學辭典》、《臺灣佛教辭典》)外,也於1993(民國82)年策畫攝製「人間佛教的播種者──印順導師」錄影帶,以此向印順導師致敬。   法師重視佛教文化藝術,也重視本土文化、文物,更主動收集冷門的臺灣文獻與古文書等史料。曾與地方文化中心、跨縣市藝文單位合辦過不少佛教藝術、佛教文物以及書法展。包括:「佛教文物書畫特展」(1987,妙心寺),「佛教藝術攝影展全省巡迴展」(1991,新竹社教館、臺北國父紀念館、高雄市立文化中心),「佛教藝術雕塑展」(1993,臺南縣立文化中心),「臺南縣第九屆吾愛吾縣文物展──佛教文物展」(1993,臺南縣立文化中心),「一代巨匠──褚大雄水墨人物畫展」(1995,高雄娑世太珍藝術中心),「跨世紀書痴──朱玖瑩書法紀念展」(1999,妙心寺),「覺者的智慧──東南亞佛像展」(2000,臺南縣文化中心),「吉祥歲供──雙清文獻研究室收藏展」(2002,妙心寺),「原真之美──臺灣原住民藝術文物展」(2006,臺南縣文化中心;2007,妙心寺),「百家佛字榜書展」(2008,妙心寺;2009,臺東生活美學館;2010,高雄市文化中心;2013,澎湖縣文化局),「書法之美──1945年後渡臺書法家」(2010,高雄市文化中心),「海峽兩岸藝術家聯展」(2011,臺南市歸仁文化中心),「古今壽──福壽康寧展」(2011,妙心寺),「顏聖哲‧郝雙良彩墨畫聯展」(2012,高雄市文化中心),「董日福世界人間百號油畫展」(2012,臺南市歸仁文化中心;2013,妙心寺),「第二屆雙清海峽兩岸書畫展」(2014,臺南市歸仁文化中心)。   其中比較特別的是法師與國寶級書法家朱玖瑩老先生(人稱玖公)的因緣,二人結識於1978(民國67)年,法師因有感於玖公的書如其人,遂請其為妙心寺即將落成的大殿題匾、書聯,從而結為忘年方外交。之後,又策畫製作「朱玖瑩書法天地」錄影帶(1988),介紹玖公的一生與書作賞析;編纂《朱玖瑩書法選集》(中英對照,1988),舉辦「朱玖瑩先生九一回顧展──玖公的書法世界」(1988,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89,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出版其所書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1989)、《信心銘、心經》合訂本(1990)。1999年,妙心文教大樓建成,法師又在五樓的藝文展覽館(後名「玉文館」),成立「朱玖瑩書法研究室」,提供玖公作品予有心人士作研究;同年出版《跨世紀書痴──朱玖瑩書法紀念專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94(民國83)年與文建會共同出版的《蘇雪林山水》畫冊,文建會全額補助印刷費,妙心寺則負責企畫編印,及追加精裝的費用。該畫冊的出版,不但開啟了官民合作推展藝文的扉頁;再者,佛教出家人為天主教徒的文學家出版畫冊之創舉,一方面既傳為藝林美談,也對宗教活動層次的提升,起著示範作用,意義非凡!   「自在閒情何用尋,疏籬倒影竹森森,紅蓮出水添詩意,綠柳隨風送法音。   一卷金經銷永晝,半竿落日映禪心,因緣生滅無自性,人我雙泯絕古今。」   在傳道法師所作的這首〈仲夏偈拈〉(原題〈壬戌仲夏讀經偶成〉)中,不難看出他的志趣所在。在國史館的訪談錄中,法師曾表明自己初始的願望是:不當住持、不建寺、不度女眾出家(認為女眾隨比丘尼出家較妥)。但「菩薩以大悲而不得自在」,為了「不忍聖教衰」,為了「不忍眾生苦」,法師卻也在眾緣和合下,成就了一番菩薩事業,既當了住持,度了女眾出家,又致力將妙心寺建設成為人間佛教的修行道場。   然而「世間,有限的一生,本就是不了了之的。……做到那裡,那裡就是完成。」2014年12月29日晚間7點多,法師因跌倒短暫失去視力、血壓不穩赴成大醫院急診,12月30日00:52,安詳示寂。往生後經電腦斷層確診為主動脈剝離,享年74歲,僧臘50年,戒臘48年。

Sabbe Satta Sukhi Hontu

Source: What is Sabbe Satta Sukhi Hontu? – Definition from Yogapedia Yogapedia Explains Sabbe Satta Sukhi Hontu Although sabbe satta sukhi hontu is not a traditional mantra, it can be used in the same way as a mantra. The meanings of the

Mingalaba

Source: Mingalaba – Wikipedia Typically rendered in English as “may you be blessed” or “auspiciousness to you. Mingalaba (Burmese: မင်္ဂလာပါ; MLCTS: mangga.lapa [miɴɡa̰làbà]; variously romanised as mingalarpar, mingalabar, or mingalar par) is the formal Burmese greeting.[1] It is typically accompanied by a slight bow,[2] or more formally, an Añjali Mudrā gesture, wherein

CBETA 發起人釋恆清長老尼 7 月 20 日捨報 祈願乘願再來

Source: https://www.cbeta.org/node/6492 本會發起人暨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上恆下清長老尼,2024 年 7 月 20 日(週六)上午 5:10 於法雨山普宜苑安詳示寂,享壽 81 歲。 恆清法師 1943 年出生於台灣台南縣,1975 年出家。自 1984 年從美國取得博士學位返台後,深耕於佛教教育與文化事業。法師曾出任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發起全國研究生「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成立「現代佛教學會」,設置「臺大佛學數位圖書館」,參與英譯大藏經工作,倡議並促成「私立學校法」將「宗教研修學院」 納入正規教育體系的立法修正等。數十年來,不遺餘力地推動宗教與學術的發展。

Minimalism

Minimalism is a lifestyle that involves intentionally living with fewer possessions and focusing on what’s essential. It can also refer to a style or approach that uses only what’s needed.  People who practice minimalism may: Declutter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spaces  Develop

若人生百歲 不解生滅法 不如生一日 而得解了之

《付法藏因緣傳》卷2:「 世間眼滅何其速哉。煩惱諸惡如何便起。 違返聖教自生妄想。無有慧明常處癡闇。 永當流轉生死大海。為老病死之所惱逼。 便語比丘。此非佛語不可修行。 汝今當知。二人謗佛。 一雖多聞而生邪見。 二不解深義顛倒妄說。 有此二法為自毀傷。不能令人離三惡道。 汝今當聽。我演佛偈。 若人生百歲  不解生滅法 不如生一日  而得解了之 」 (CBETA 2022.Q1, T50, no. 2058, p. 302c6-14)

摘要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梵語:Abhidharma Mahāvibhāṣā Śāstra),又稱《阿毘達磨發智大毘婆沙論》、《大毗婆沙論》、《鞞婆沙論》,佛教論書。佛教學者認為它約在西元150年前後,在迦濕彌羅國(現今喀什米爾)編著而成。迦濕彌羅的論師,尊奉《大毘婆沙論》,被稱為毘婆沙宗,在他們的努力下,《大毘婆沙論》成為說一切有部的最高論書。 毘婆沙(梵語:vibhāṣā),是一種佛教註釋書名稱,主要用於對阿毘達摩論書的註解。《大毘婆沙論》主要是《發智論》的註解書,故稱毘婆沙。

Read More »

八曲仙人

八曲仙人(梵語:अष्टावक्रः,羅馬化:Aṣṭāvakra),印度神話中的仙人。他的雙手雙腳、兩邊膝蓋、頭胸等八個部位都扭曲變形。其父迦果羅是聖人阿盧尼的頭號弟子,並迎娶了師父的女兒蘇佳塔(Sujata)。蘇佳塔在懷孕期間仍舊跟著父親與丈夫一同聆聽吠陀經典,因此八曲在胎兒時期就通曉許多知識。長大後的八曲成為一名博學的智者,並在薩門迦河(Samanga)中洗澡而恢復了正常人的形體。 八曲仙人門下有兩位重要的弟子——祭皮衣仙人(Yajnavalkya,又稱耶若婆佉)和毘提訶國(Videha)國王遮那迦(Janaka),其中,他向遮那迦王開釋的語錄後來編譯成了著名的《八曲梵歌》(Ashtavakra Gita)。祭皮衣仙人則成為一位偉大的瑜珈聖者,編著了奧義經典《百道梵書》(Satapatha Brahmana)。 相關資料: 不二思想,是印度瑜珈派的主要思想(如八曲仙人)。 出自: 不生不滅與不生亦不滅之差異?

Read More »

四聖種

㉛ 四聖種:四種能生賢聖的種子: (1)衣服喜足、 (2)飲食喜足、 (3)臥具喜足、 (4)樂斷樂修。 也就是知足於衣服、飲食、臥具,樂於斷貪修行。又譯為「四賢聖族」。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中阿含經卷第十五 即四種能生眾聖之行法。 (一)衣服喜足聖種, (二)飲食喜足聖種, (三)臥具喜足聖種, (四)樂斷樂修聖種。 謂於衣服、飲食、臥具三事隨所得而喜足,並身斷惡、樂修善。 (一)衣服,(二)飲食,(三)住處須知足而不多求,(四)以斷惡修善為樂。 [佛光阿含藏]

Read More »

To Date VS To This Day

They have the same general meaning, until now, but they are used in different contexts, and they speak of two very different nows. The present

Read More »

法相宗(又名唯識宗)

法相宗,又名唯識宗、慈恩宗、中道宗,屬於瑜伽行唯識學派,為漢傳佛教宗派之一,由玄奘三藏自印度傳入中國,傳承彌勒菩薩所創唯識無境的宗師依次為無著、世親、陳那、護法、戒賢、玄奘、窺基、慧沼、智周。 祖庭為陝西大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慈恩寺與西明寺並為唐朝時學習唯識學的重要道場。日本法相宗的大本山為興福寺和藥師寺。 古印度有破相宗與法相宗,這裡的「相」為「法相」, 法相宗屬於瑜伽行唯識學派,認為諸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主張一切現象皆是由阿賴耶識(能產生因緣果報的心識)依三自性而變化、顯現; 破相宗屬於中觀學派,傳承自龍樹、青目、清辨、智光,認為「一切法於世俗故有,勝義皆空」,主張一切現象就勝義諦而言,沒有絲毫真實存在的自性。 印度傳說佛滅後一千年中,無著菩薩由阿逾陀國講堂夜夜升兜率天,就彌勒菩薩聽受「瑜伽論」,晝日宣說《瑜伽師地論》給大眾。其後無著之弟世親,迴小向大,造唯識論,助成其義,彼土名為瑜伽宗。 法相宗以唐朝玄奘三藏為始,由其弟子窺基法師宏揚。玄奘三藏曾求經學於中印度那爛陀寺,親學於戒賢論師,返回中國以後開設譯場譯經。由於窺基法師大弘法相唯識學於慈恩寺,故此派得名慈恩宗,窺基號稱「百部論師」,作註甚多,所及亦廣,門下更出慧沼,慧沼更傳智周。自唐武宗會昌毀佛之後,此宗傳承斷絕,僅有少數僧侶研習,經典大部份也散失,相應的釋義也隔斷。

Read More »